9月28日,市规划委员会发布《三亚市崖州湾总体规划(2017-2035)》的批前公示,为加快编制工作进展,进一步增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,根据“多规合一”改革有关要求及《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》有关规定,现将该规划方案依法予以公示,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和建议。公示时间为30个工作日。
《三亚市崖州湾总体规划(2017-2035)》公示文件
一、启动背景
海南省是中国的海洋大省,“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,发展海洋经济,保护海洋生态环境,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,建设海洋强国,保护和开发南海资源”是党中央、国务院赋予海南的重要责任。
三亚市崖州湾是陆海统筹联动“南海”的重要支点、融入“一带一路”繁荣“南疆”重要前沿、热带资源承载“南繁”国家农业科技的关键核心。2017年11月,海南省委、省政府对三亚市崖州湾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:“崖州区域应作为三亚今后发展以深海科技为重心的高科技板块”;“紧抓深海科技和创意创新两个重点,在崖州湾搭建深海科技创新平台”。
二、规划范围
崖州湾规划区范围(依据多规合一开发边界)东起南山,西至梅山,北靠马鞍岭,南临南海海域,规划范围约69.25平方公里。本次规划在全区346平方公里内考虑生态保育、全域旅游、城乡一体等相应的规划内容。
三、发展愿景
坚持“世界眼光、国际标准、中国特色、高点定位”,规划将崖州湾建设成为陆海统筹、开放创新、产业繁荣、文化自信、绿色节能的崖州湾“南海新区”,争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区范例。
四、功能定位
总体发展定位确定为“三城、三地、一古镇”。“三城”指深海科技城、南繁科技城和大学城;“三地”指国家级的南海文化圣地、国家级的南海渔业基地和新兴海洋产业基地;“一古镇”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;并承担区域港口物流等城市服务职能,实现港城融合、产城融合、城乡融合发展。
1、深海科技城
深海科技城依托南山港布局在高速公路以南的滨海地段。以深海海洋科技产业为核心,以产业集群、人才集聚、土地使用节约、经济效益明显为总要求,集聚深海领域的科研、教育、产业等资源的现代化深海科技新城。
规划三大功能区,南、北侧布局商务服务及生活配套区;西侧临近港口布局海洋实验及港口服务区;东侧布局涉海科技及公共孵化平台。
2、南繁科技城
南繁科技城布局在高速公路北侧,临近南滨农场场部。以建设和培育南繁国家实验室为核心,建成集科研、生产、销售、科技交流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“南繁硅谷”。
南繁科技城以南繁科技产业及科研教育为核心规划三大功能区,重点安排“一城一室八中心”:
北部为南繁国家实验室与科技创新平台(研发板块),主要布局南繁国家实验室及关键技术中心、国际学术交流及培训中心等;中部为南繁商务服务及科研生活保障区(公共板块),主要布局南繁管理机构办公中心、数据中心、知识产权和信息服务中心、国家南繁博物馆、生活配套、教育配套等;南部为南繁贸易检验检疫及科技交流与展示区(产业板块),主要布局国际种子交易中心、总部基地、国际种业进出口检验检疫中心、会展中心等。在红塘湾临空经济区布局全球动植物隔离检疫区。
3、大学城
大学城布局在深海科技城以西,宁远河以东的滨海地段。聚集深海科技相关的教育创新资源,打造深海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。
大学城规划以涉海科教产业为核心,结合大学城主干道形成十字轴线布局公共配套区及研究生院;十字轴线东南侧布局一个完整大学园区;十字轴线东北侧布局生活配套区;十字轴线西南侧布局学术论坛中心。
4、国家级的南海文化圣地
以南山佛教文化为核心,以佛教文化观光、佛教文化体验、佛教衍生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南海文化圣地。
5、国家级的南海渔业基地
以南海海洋渔业为核心,以海洋捕捞、水产养殖、风情渔村、渔港综合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南海渔业基地。
6、新兴海洋产业基地
以新兴海洋产业为核心,以海洋旅游为支撑的特色融合发展地。
7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
以崖州千年古城为核心,以观光旅游、文化旅游、智慧旅游为主要功能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。
五、规划结构
以“双脉串联、群山通海”为生态骨架,形成“三城、三地、一古镇”的组团空间与“功能齐全、特色鲜明”的美丽乡村网络。
1、双脉串联、群山通海
以崖州古城、南山和梅山为支点的南海历史文化脉络;串联崖州湾城镇与腹地乡村的生态文明城乡脉络;串联崖州湾北侧山体与南侧海域的山海相连主题带。
2、三城、三地、一古镇
三城:“深海科技城、南繁科技城、大学城”三城融合共生的新城核心片区。
三地:产城融合服务区、南山组团、渔港-保港组团。
一古镇:中国历史文化名镇——崖州古城。
3、美丽乡村网络
建设内涵丰富、功能齐全、特色鲜明的美丽宜居乡村网络,以景区式乡村与南山梅山融合、农业型乡村与南繁科技融合、历史文化名村与乡愁体系融合、滨海乡村与旅游强极融合的方式,推动城乡融合。使其成为人居环境适宜、低碳经济发达、生态环境优美、文化魅力独特、社会文明祥和的社会主义美丽宜居乡村。
六、生态保育
结合崖州湾自身生态、历史和人文特点,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,构建“生态保育、古城保护、传统文化”三位一体的大生态本底,建立崖州湾“山-水-林-田-湖-草共生”的生态系统。
七、规划布局
近期至2020年规划城镇建设用地总量37.44平方公里,近期建设集中在渔港-保港片区、三城片区、崖城镇区和南山片区。
远景用地布局镇海、梅山两个片区
八、公共服务设施布局
全面提升崖州湾城市服务功能,遵循“各级服务中心分级配置,城市与旅游服务分层配置”的原则,有计划、有目标的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,考虑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求和配置比例。全区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首先应当结合崖州区特点,考虑如何服务于外来的旅游人口、企业就业人员,同时也要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。崖州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:
从“宜居”的角度出发——处理好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的关系,在空间上力求均衡布局,重点加强较为薄弱的医疗、体育、文化、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的建设,兼顾城市和乡村,完善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,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,增强全区的宜居型。
从“宜游”的角度出发——在各个旅游片区内增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,发展特色均等化的旅游公共服务,为游客提供宜游的服务设施。
从“宜业”的角度出发——依照产业规划布局,布置相关的产业配套设施,建立国际化标准的产业配套设施体系,提升设施服务环境,打造高标准的配套服务职能,支撑深海科技城、大学城和南繁科技城的发展。
九、五网设施
加强“五网”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化提升、改造与建设。坚持“安全优质、绿色生态、经济实用”原则,科学规划路网、光网、电网、气网、水网的布局、选线、选址,尽可能避让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,建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,把“五网”建成生态网、景观网。
路网布局:以城乡一体的路网系统为依托,重点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和旅游交通体系,支撑崖州湾半小时城乡服务圈和旅游出行圈建设。增加东西向通道,打通滨海与二线的南北联系,建立三横、八纵城市干道交通网络。
综合防灾:达标建设区内防洪潮设施,结合生态洼地、公园、街头绿地形成完善的绿地廊道,对雨水进行蓄积,避免洪峰集中,减轻主河道的负担;增设消防站场,完善消防警力、设备配置,实现消防辖区全覆盖;按照远近结合、上下结合、平灾结合的原则,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,逐步构建系统化、现代化的地下防护空间体系。
来源:三亚市委规划委员会